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专题 -> 2020 -> 海原大地震百年祭 -> 纪念活动
震柳:老树犹在,生生不息
2020-12-16 10:02:38   
2020-12-16 10:02:38    来源:银川晚报

  冬日的震柳。

  哨马营遗址。

  另一棵柳树断裂的枝干又长成一株大树。

  白鸽和她自己栽种的柳树。记者李尚摄

  一百年前的海原大地震,让群山移动,地面开裂,无数生命在这场灾难中消失。但有一棵被地震撕开的柳树,每年都用枝头的新叶,向人们示意生命的顽强。这棵柳树被称为“震柳”,是海原人的精神标签,在震后一百年里,它见证了这片大地上人们的生生不息。

  哨马营的古柳树

  震柳位于西安镇西华山北麓哨马营村,在前去拜访震柳的路上,远远就能看到连绵起伏的山,因为盖了一层薄雪,在阳光的反射下,山体显得更加稳重坚毅,很难想象在一百年前,这些山“走动”了。

  在那次“寰球大震”中,哨马营村五株明代时期的古柳树,命运就此改变,因为地震中左旋走滑位移的力量,其中一株树干纵向裂为两半。如今看这株古柳,躯干撕裂,底部树杆中间已经空了,远看好像枯朽,但在夏季,长满绿叶后,它却像团“绿云”一样,生机勃勃。

  海原女作家白鸽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对海原的书写,对当年那场大地震研究颇多,她说,人们通常所指的震柳就是这株纵向裂为两半的古柳,其他四棵中还有一棵也很特殊。在她的指引下,记者找到那棵柳树,这棵树的一个枝干已经断裂,倒向泥土里,然而让人称奇的是,这一枝干竟又从倒下的地方长起来,如今已长成一株大树,直径约30厘米。白鸽说,如果震柳象征着顽强,那么这棵柳树,就象征着新生。

  从震柳到震柳精神

 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中记载:“取柳枝著户上,百鬼不入家。”柳树生命力顽强,先民们对它很是崇拜,把柳树当作驱邪的吉祥之树。

  咨询植物专家得知,哨马营的古柳属于旱柳,耐寒、耐旱,根系发达,生长快,易繁殖,适应性强,很适合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。自从那棵古柳神奇地活下来后,在海原人的眼里,更是有了不一样的内涵。

  2012年3月14日的《中卫日报》一篇名为《震柳精神兴海之魂》的文章,提到1984年全国文物大普查,时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汪一鹏看到被撕裂的古柳后说:“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地震现象,那么大一棵柳树,把它劈成两半,而且它错动的方式反映了地震的一般规律……”从此,这棵古柳成为研究地震的活标本,也就被叫做“震柳”了。

  后来,震柳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,逐渐形成一个文化符号。白鸽记得,2011年,海原县十三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里,首次把“震柳精神”写进去,并概括为“坚忍不拔,自强不息”,号召海原各界学习发扬“震柳精神”,而白鸽也是从那时起,踏上对震柳精神以及海原大地震衍生出的文化精神的探寻。

  坚忍顽强的海原人

  一百年前受伤的震柳,用顽强不屈的精神,激励着后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战胜困苦,努力奋斗。

  在海原大地震震中甘盐池附近的唐家坡村,村民董国民从老一辈人那里听说了不少昔日的故事:“1958年,父母带着两岁半的我逃荒到这里,为了活下去,我们从老鼠洞里找粮食吃,那是老鼠为过冬存的粮食……”

  白鸽在一旁听着,也很是感慨。历史上有“西海固苦瘠甲天下”的说法,海原人的生活始终伴随着吃苦,因此也造就了海原人对抗逆境时的顽强精神。白鸽认为,这就是震柳精神,无论何时,海原人的性格中始终保留着这个特点。

  白鸽是土生土长的海原人,她回忆起小的时候上学,亲戚邻居们都说,“一个丫头上学有什么用”。但越是这样,她就越努力地读书,生怕失去上学的机会。在她的坚持下,一直读到大学毕业。“我们海原人就是这样,坚忍、顽强,不服输。”白鸽说。

  希望震柳精神绿满天涯

  白鸽还记得第一次开车到哨马营,看到那棵生长了500多年的震柳时的心情,她在自己新近出版的《震柳》一书中写道:“我毫不犹豫地屈服于你,屈服于你傲然而立的影子。”

  2017年,白鸽被抽调到“中国(海原)防震减灾科普科研教育基地推进工作领导小组”工作,在这里认识了许多地震、党史、文化旅游方面的专家,接触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,并且为了和同事编著《海原大地震》系列丛书,更加频繁地奔波在旷野与田垄之间。随着对海原的历史文化、风土人情了解加深,她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些工作。她喜欢一个人走在古老的土地上,有时甚至会捏起一点地上的土放在嘴里尝,“土是香的。”白鸽说,种种经历,让她更加坚定地书写家乡。

  哨马营的震柳,白鸽已经不记得来看过多少次了,她拍摄过,写过,也在别人的作品中读过震柳。著名作家、学者梁衡在《百年震柳》写道:“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‘震柳人文森林公园’,再种它一沟的新柳。老树犹在,雄风不减。绿满天涯,长风浩荡。”白鸽看到这段深深感动,“种一沟新柳,这也是我们海原人的心愿。”她站在震柳附近的一棵小树苗前说,这是她自己种下的,她想每年都来种两棵,用不了多少年,这里定是一片秀绿。(记者 李尚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刘旭卓摄)

【编辑】:倪金凤
【责任编辑】:倪金凤
【宁夏手机报订阅:移动/联通/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/10655899/10628889】